
天元區把企業“招工難”、群眾“就業難”作為就業服務體系改革的“切入口”與“突破口”,聚焦居民與企業,探索就業服務“六條路徑”,建成“居民端+企業端+平臺端”信息互通、匹配精準、服務高效的供需系統,打造“123”精準就業生態服務閉環(即:1個體系、2個服務對象、3個市場主體),推動就業機會更加充分、就業結構更加合理、就業能力持續增強、就業環境更優越來支撐高質量發展。
統籌推進“有高度”。加強組織領導,成立就業服務工作領導小組,堅持黨政一把手牽頭抓,分管副區長具體抓,區人社局、企業服務局、財政局等22個成員單位全程抓,形成上下貫通、左右協調、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。出臺《天元區精準就業服務體系改革實施方案》,圍繞搭系統、順機制、摸需求、建隊伍等改革方向、明確22個職能部門職責、制定21條工作措施。8月25日,召開全區精準就業服務體系改革動員大會,并對轄區企業、園區、鎮(辦)、村(社區)干部和基層就業服務專員、企業服務專員近300人進行業務培訓,打響就業改革攻堅戰。
精準匹配“有平臺”。在全市率先開發“天元精準就業”PC系統和微信小程序,分類設立居民求職端和企業招工端,設置重點群體、零工市場、供需匹配、定崗培訓、就業政策等專項模塊。該平臺深度兼容人社一體化業務經辦平臺、省人社廳基層服務平臺和株洲高新區人力資源產業園系統,自8月25日“上崗”以來,截至11月14日已吸引1069家企業入駐,發布有效招聘崗位信息1090條、居民求職簡歷5559份。
驛站網點建設“有標準”。根據各鎮(辦)服務對象人數及工作量,構建“1+9+9+N”就業服務陣地,即設立1個全區精準就業服務總驛站,9個就業服務片區驛站(以7個鎮辦的黨群服務中心為依托,在嵩辦、泰辦各增設1個片區驛站)、N個就業服務網點(以居民小區、村組為單元),形成互聯互通、覆蓋全區、便捷高效的就業服務網絡。明確驛站(網點)有工作職責、有統一標識、有工作流程、有就業宣傳,在全區范圍內營造濃厚的就業氛圍。
就業服務“有專員”。實施“專員+專干”模式,在各驛站和網點共設就業服務專員40名,7個鎮(辦)各安排1名就業專干,全面摸排全區勞動力底數及求職需求,建立重點群體就業信息庫。作為求職的居民,除了在線上平臺自主登記,還可以通過社區就業專干和就業服務專員,詳細錄入個人情況及就業意向,確保就業招工匹配更加高效精準。同時以高科園創公司9大園區服務站點及企業服務專員為依托,對轄區內規上工業企業、專精特新企業及白名單企業進行用工需求摸底,錄入“天元精準就業”平臺,為企業推薦合適勞動者,實時溝通對接服務直至企業用工需求得到滿足。目前,9個用工服務站已覆蓋園區1300家制造型企業。
招聘服務“有溫度”。結合居民就近就業的求職意愿和企業多樣性的用工需求,創新開展“黨建引領 就業服務進小區”“廠門口招聘會”“求職輔導·供需對接會”等主題豐富、形式多樣的“線上+線下”專場招聘會28場,吸引企業600余家次,提供崗位超10000個,促進城鎮新增就業7158人,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799人;舉辦“校企雙選會”3場,參加企業超過90家,提供崗位1591個,促進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900余人。
校企對接“有合作”。就業服務專員與通過“天元精準就業”系統生成的精準匹配數據與求職居民進行溝通,將意向崗位反饋給企業服務專員;企業服務專員為居民聯系意向企業、溝通面試時間地點、協助居民面試并追蹤上崗情況,搭建精準供需匹配“快車道”。同時,強化“政校企”合作,深度對接長株潭等地高校(職院)20余所,在湖南工業大學設立引才工作聯絡站和就業實踐基地,開展“新區企業家進校園”“職教園學子進園區”系列活動,打通校企信息交流渠道,為校企供需對接及戰略合作夯實基礎。
技能提升“有培訓”。充分發揮高新區人力資源產業園的集聚效應,精選全市范圍內有實力的培訓機構,以上崗就業為目的、以企業用工需求和求職人員培訓意愿為導向,針對重點產業用工需求設置電工、焊工、挖機等實用性強的“點菜式”培訓班,探索“培訓+實訓+上崗”模式,全力提高就業轉化率。今年來已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班10期,培訓人數472人,促進上崗350人;開展創業培訓472人次,已創業48人。
責編:周陽
初審:周陽 二審:周陽 終審:周陽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